本网讯 近日,学校第十六届“杏林国学讲坛” 开幕,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沈澍农教授应邀作首场学术报告。开幕式由纪委书记、监察专员胡少萍主持,医学人文学院领导班子、近140名师生参参加活动。

活动现场
胡少萍在致辞中回顾了“杏林国学讲坛”十五年来的发展历程。讲坛邀请近百位国内知名学者,围绕国学、史学、哲学等领域展开深度交流,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师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平台。他强调,讲坛将继续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为宗旨,为学校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中医药大学注入文化动力。
开幕式后,沈澍农教授以“正本清源:王叔和〈脉经〉脉名传承与两组脉象名实变化之考证”为题作报告。他从《脉经》脉名传承切入,围绕王叔和的《脉经》展开探讨,系统梳理了脉名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轨迹,通过对比敦煌医籍、传世文献以及现代研究成果,清晰地呈现出不同时期医学典籍对脉名记载的异同,为现场听众勾勒出一幅脉名传承的清晰脉络图。沈澍农教授以“牢革”“濡软”两组脉象为例,结合《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剖析了术语变迁背后的医学认知演变与文化影响因素,为中医脉诊研究提供了文献学与临床实践的双重启示。
在讲座过程中,沈澍农教授巧妙运用实例,将考据学方法与现代临床思维结合,将深奥的学术内容以生动易懂的方式呈现,引发师生强烈共鸣。
沈澍农教授深耕出土医药文献与古籍校勘,破解大量中医古籍疑难字词,诠证多个中医基础概念,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敦煌西域出土汉文医药文献综合研究》首席专家,出版《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新辑校》《中医古籍用字研究》等著作30余部,发表专业论文170余篇,主编的“十二五”规划教材《医古文》(2012)被全国中医药院校广泛采用。
“杏林国学讲坛”作为我校文化品牌,持续推动中医药与人文社科学科交叉创新。本次讲坛由医学人文学院与针灸骨伤学院联合举办,后续还将开展系列学术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