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12月26日,湖北时珍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东湖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北时珍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王琦主持会议并讲话,湖北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湖北时珍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刘松林向学术委员会汇报实验室建设进展情况、2025年度工作计划和2025-2027年度重点工作安排,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士林等20名学术委员会委员参加会议。

湖北时珍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现场

湖北时珍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王琦院士主持会议

湖北时珍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湖北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刘松林作工作汇报实验室建设进展情况、2025年度工作计划和2025-2027年度重点工作安排
会议听取了刘松林报告的实验室建设进展情况和2025年度工作计划,并审议了实验室2025-2027年重点工作。学术委员会委员分别围绕实验室研究方向、技术手段、组织形式与机制建设等主要方面作发言,对进一步推动实验室科研建设、学术发展、成果转化具有重大意义。

湖北时珍实验室首席科学家陈士林院士发言
陈士林院士表示,要针对未来发展,提前布局并思考三年、五年后能够向社会展示的标志性成果,明确最核心、最显著的成果;每年应确定最大的亮点,并通过连续几年的努力,形成合力,最终呈现出令人瞩目的成果。

与会湖北时珍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发言
国医大师、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伤寒学专家梅国强建议,加快实验室基地建设,明确实验室功能和设备安排;中医研究应注重中医特色,体现辨证论治基本原则,中医科研需结合临床观察,根据病情变化辨证施治。
全国名中医,中西医结合妇产科疾病专家黄光英指出,多学科交叉在医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除医学和药学领域的人才外,要组织大数据、智能化、工科和信息等领域的专家参与中医药研究;要围绕重大疑难杂症展开研究,例如老年痴呆、老年健康等。
全国名中医,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针灸学专家孙国杰建议,将外治与内治相结合,形成完整的中医体系;在老年病研究方面,应聚焦重点,选择主要疾病深入研究;坚持人才引进与培养并重,培养年轻队伍和博士后等有临床经验的人才,为湖北时珍实验室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专家王阶表示,建议结合中医“辨证论治”、中医整体性治疗特点与现代科学理念,对老年慢病发病规律干预机制进行研究,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原理,对老年慢病实施辨证论治,以中医复方和综合治疗的方式干预老年慢病,深入研究多重发病病理机制;梳理传统中医经验理念,传承名老中医经验,创新探索中医干预老年慢病病理机制。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陈建国指出实验室应细化分工协作机制,增强相互了解,促进合作;在协同上明确各自贡献,提高工作显示度;实验室主攻目标应包括老年痴呆、老年心血管病、糖尿病等,其中老年抑郁症也需特别关注。
北京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化学系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岐黄学者屠鹏飞指出,要积极争取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重点研发项目,做好明年重大专项的前期准备,力争有所突破;应深入挖掘湖北特色道地药材,加强创新应用;收集整理中医药治疗老年病相关数据,结合人工智能等进行研究解读;注重培养省部级人才,提高中医药领域研究的整体实力。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岐黄学者,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药药理学专家高月提出,要基于王琦院士团队在体质研究方面的优势,梳理湖北老年人体质特点,建立湖北老年人体质画像库,选准研究对象;注重AI赋能,推动深入研究老年病;深入挖掘和传承李时珍老年病学术思想和养生文化。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中医医史文献学专家陶晓华表示,应聚焦国家重大、重点项目以提升湖北时珍实验室科研影响力;加强专利申请;加强数字化支撑,如AI和人工智能的应用;加强博士后人才,以及中医药专业人才、数字化人才培养,为未来发展储备中坚力量。
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长江学者张勇慧建议,应加强人才引进培养,特别是药理、化学、中医等方向的高端人才;加强中药新药和创新药及大健康产品的研发和出口;凸显湖北时珍实验室特色,包括湖北特色、老年病特色和时珍特色,围绕《本草纲目》中的药材和湖北地道药材开展工作,擦亮时珍品牌;采取灵活形式,聘请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到实验室共同工作。
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岐黄学者,针灸治未病专家王华提出,要加速推动科研基地建设与实体化运行;聚焦蕲艾等湖北代表性道地药材,加强科技赋能,深入开展研究,提升产品科技含量,推动湖北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常务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杰出人才”,糖生物工程专家杜昱光表示,要结合湖北的资源优势,打造以天麻为代表的“天麻一条链”,从品种资源、绿色种植到深加工进行全面整合;加强老年健康和主动健康研究,更深入地探讨其分子基础,深入挖掘未病的检测手段,九种体质与免疫、抗体及糖链结构之间的关系等;建立李时珍本草糖组库,通过挖掘糖链的分子基础,找到更多的标记物和检测对象,为老年病的干预提供有力支持。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岐黄学者,中药资源学专家孙晓波建议,未来两年应进一步开展老年病研究,包括流行病学调查、寻找疾病规律、研发治疗方案等;利用现代技术和医疗资源,建立生物样本库,为老年人健康服务;开发适合老年人使用的健康产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中医诊断学专家陈家旭表示,关注老年慢病发病规律,特别是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研究意义;要深化老年慢病干预机制研究,注重症后理论指导下的复方干预方式和药食同源老年产品的开发,以及针灸、饮食等非药物疗法;加强老年慢病系统干预的队列研究,重视症后因素,有助于筛选病症结合的标志物,为未来药物干预提供新靶点。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副院长,岐黄学者,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医循证医学专家商洪才指出,要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突破内部瓶颈,汲取外部资源,促进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国家倡导的中医药数据研究和数字技术赋能,将湖北时珍实验室未来重点目标和方向拓展至诊疗装备和老年康养场景。
湖北中医药大学老年医学研究所所长,岐黄学者,中医基础理论专家王平表示,要进一步挖掘传承经典,特别是李时珍《本草纲目》有关老年健康防治方法和技术,形成李时珍学术研究高地;立足湖北形成产业链,和企业进一步加强合作,不断扩大影响力。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老年医学专家张存泰建议,明确以“衰老防治”作为预防疾病的具体目标,利用中药多靶点的优势,在抗衰老研究方面展现中医特色,延长健康寿命;通过建立老年医学专科联盟,推动中医特色研究,联合全国专家共同攻关;针对老年多发或严重危害健康的疾病,如老年痴呆认知障碍,提出中医攻关研究项目,擦亮湖北时珍实验室名片。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药质量控制与新药研发专家梅之南建议,依托湖北的“十大楚药”,从育种、栽培、种质、加工、药效、新药研发和上市后再评价等方面,在中医药全产业链上做出成效,全面发挥湖北时珍实验室的力量,加强在中医药老年病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促进全产业链的发展。
中南民族大学药学院院长,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付海燕表示,要进一步加强学科交叉,特别是AI大数据赋能,为湖北时珍实验室提供新的发展前景;通过进一步深度融合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加强实验室在中药领域的国际化发展和传播。
王琦院士作总结发言,对各位专家的宝贵意见和建议表示衷心感谢,回顾了湖北时珍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和成果,特别是在人口老龄化、老年健康课题、李时珍学术思想研究、养生文化以及老年病发病规律和机制探索等方面的工作。王琦院士表示,湖北时珍实验室将充分吸收采纳与会专家意见建议,未来将在人才培养机制、吸引国内外学科交叉人才、开展特色研究、争取资金支持、鼓励高水平研究、加强技术转移、提高实验室影响力等方面继续努力,为更多老年人带来健康与幸福。